【感谢与感恩主题征文(1)】:感恩我的启蒙老师(by:康健,赞助:加美齿科)

我七岁读小学,冬季入学。班主任是苗老师,白白净净,瘦瘦高高的;头发一丝不乱,皮鞋一尘不染;讲话没有青岛口音,接近普通话。苗老师年过半百,比我母亲年长不少。家访时,她叫我姥姥“大娘”,姥姥不好意思,要姐妹相称,彼时姥姥刚过花甲之年。

我从小体弱,隔三差五地吃药、看病、住院。医院里的大夫,护士都认识我,见到陪我去的父母常常都是三个字:“又来了”,一个“又”字说明了一切。上课时我爱出虚汗,经常头晕,不敢马上站起来,否则会摔倒。苗老师上课时很注意我,有几次看到我出汗,就走过来说让我休息会儿。于是我常常趴在课桌上,歪着头听苗老师讲课,别的老师上课时就没有这种优待了。

上学不久适逢“批林批孔”运动,全国上下一片喊打,人人都写大批判稿。我们小学生也不例外,还没念几天书,识字有限,更搞不懂孔孟之道和林彪有啥关联。学校要求写批判稿,唱批判歌,有几句歌词是“鼓吹克己复礼,一心想复辟,红小兵,齐上阵,大家都来狠狠批”,至今朗朗上口。我小学前有次住院大半年,期间母亲教我识字,没有正式课本。母亲拿来她舅舅送的《铁道游击队》和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让我读书识字。想起来非常好笑,妈妈当了一辈子老师,居然这么不讲究方法,我咋能读懂这样的大部头呢?不管咋样,我最后还是认了些字,都是繁体的。因此读小学时,我比同学们多识不少字,有些字的意思不见得真懂,但能读,会描。我写批判稿相对容易点儿,可以从报纸上多抄几句。稿子得到苗老师的表扬,作为范文在班上念了一遍,老师说我写作认真,条理清楚等等,我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,开始对写作文有了兴趣。

我曾问过苗老师“克己复礼”到底是啥意思?老师说我年龄小,不懂没有关系,知道这是孔子说的就行了,她用的是“孔子”,而不是当时流行的“孔老二”。现在回想起来,苗老师或许是刻意回避我的问题。从年龄推算,她应该是在“旧社会”接受的教育,解放前就当老师了,心底应该十分尊重“万世师表”“至圣先师”的孔夫子。

邓小平复出之后,学校比以前正规了些,开始组织学习小组,课后可以一起看书学习。分组十分简单,就是从最前面的同学开始,顺着往后排,一列六七个同学就是一个组。我虽体弱,但个头很高,从小到大都坐最后一排,苗老师让我担任小组长,此乃我担任的第一个“职务”。每次讨论问题,写名字时我都按同学座次,从前到后地写下来。有次苗老师讲到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,说我每次都把自己名字写在最后,就是谦虚的表现。这使我很不好意思,其实我并没想那么多,只是按前后座位的顺序来写名字而已。苗老师的表扬令我十分意外,不过从此之后,我就开始注意这方面的事情。我的两个孩子小的时候,我曾试着给他们解释谦虚谨慎的意思,还讲起当年自己写名字的故事,孩子好像似懂非懂。现在他们都进了大学,不知是否还记得我讲的故事,不知是否能够身体力行。

小学常有学农劳动,刨地瓜(就是搜寻农民收过的地里遗漏的红薯),拾麦穗,捡粪积肥之类。有次学农捡麦穗,每组捡的放在一只麻袋里,最后看哪个组捡的最多。一位同学私下里戏称农民“老巴子”(青岛土话,“乡巴佬”的意思),被苗老师听到了,她十分严肃地批评了那位同学。苗老师说,咱们哪个不是农民养活的?谁家往上数三代不是农民出身?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,任何时候都不能歧视这个,歧视那个的,每个人都有长处,大家应该互相学习,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。后来我从母亲那里得知此言源自孔子的《论语~述而》,当时批林批孔刚过不久,苗老师言谈中就信口拈来夫子的话,可见老师“中毒”之深。

劳动快结束的时候,我们组的麻袋装得满满的,有的组才半袋子多点。苗老师请农民老伯帮忙试试重量,结果那个半袋子小组的麦穗最重。原来我们组的麦穗没塞扎实,看着很满,重量却不大。苗老师总结情况时说,做人做事都要实实在在,不要搞虚的。正如同麦穗,越是长得饱满的麦秆压得越低,袋子满不见得麦穗多;学习上也是这样,学问多的人常常都很谦虚,半瓶子醋的往往夸夸其谈。苗老师总能从点滴事情上总结提炼,给我们这些孩子明是非、讲道理,深入浅出,教导有方。

多病的我再次住院,这次时间长,需要休学。住院时,苗老师来医院看望我,送给我一套印刷精美的明信片,都是工艺品的图片。整套明信片外面是个带椭圆开口的封套,刚好露出第一张明信片,上面是只瓷作的天鹅,正在曲项高歌。苗老师随口教了我骆宾王七岁时写的那首《咏鹅》诗,她戴上花镜,工工整整地把诗写在床头上病历的反面。四十多年了,我依然能够背诵出来,这也是我教儿女背诵的第一首唐诗,脑海里不禁浮现明信片上的那只天鹅,浮现出苗老师当年的音容笑貌。

休学住院将近一学期,再返校时班主任换了,苗老师退休了。此后每年春节,我都去苗老师家拜年,老师一如既往,热情有加。后来苗老师去了北京她孩子那里,再也没有机会当面聆听她的教诲。苗老师健在的话,应该年近百岁了。她是我永远难忘,终生感恩的启蒙老师。

二〇一七年二月廿七日动笔
二〇一七年二月廿八日完成初稿
二〇一七年三月一日根据但先生建议进一步修改


小编备注:

本文系呱呱叫网三月“感谢与感恩”征文,感谢作者的辛劳。特别感谢本次征文的赞助商:

冠名赞助:

加美齿科 看牙特惠 416-498-8202

特别赞助:

呱呱教育:化学补习10到12年级 647-860-7806

您身边的房屋贷款专家 Hugo Gai 647-836-9896

 

1 Comment

  1. 提示:发表评论个人信息可不填!
  2. 呱呱

    感谢作者的分享,老师的教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。一个人的一生能遇上几个良师益友是幸福的。

Comments are closed